[三人谈 工业化建造] 顾勇新X杨联萍X陈宁-吉林省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
 
   
[三人谈 工业化建造] 顾勇新X杨联萍X陈宁
2016-04-20 15:41  


来源:《H+A华建筑》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建筑业迎来了全新的变革时期。目前国家大力支持工业化建造,不少的土地出让文件都明文规定了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新建建筑采用预制装配,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工业化实例的增多,预制装配的比例会越来越趋近一百。

  《H+A华建筑》特别邀请此领域研究与实践并重的三位专家,从内涵、观念、技术、实践等多角度,共话工业化建造

  

  

  

关于时代背景

  H+A:基于工业化建造方式的特征和要求,为何当下大力推动工业化建造方式?它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

  杨联萍(以下简称):工业化建设是采用工厂化方式生产结构构件,将构件运输到现场进行组装装配,组合成建筑物的方式。这种建设方式将工业制造引入传统的建筑行业, 实现制造业与建筑业的融合,是设计+制造+装配施工"的建设方式。建筑工业化的核心是标准设计、工厂化制造的现场装配化组装、一体化装修,从而达到增强建筑物质量、增强建筑物性能、减少现场手工作业、减少现场污染与排放的"两增两减目标,是国内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建筑工业化通过 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的方式,彻底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全面提升建筑品质,实现建筑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建筑工业化的根本是一种 建造方式的变化,建造方式的变化过程中作为建设过程前端的设计环节,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当中依然起着引领性的作用。因为建筑物的设计会影响到它的建设过程,包括制造方式、组装形式、产品的质量及整个建造过程的成本造价等,应该说建筑设计是建筑工业化各个环节的第一环,也是一个主导作用的环节。

  顾勇新(以下简称):在大的环境背景下,城市雾霾越发严重,国家近几年力推绿色环保生态建筑 ,不断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以及各种鼓励政策和强制措施不断出台。 低碳节能环保这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传统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大幅的节能降耗、大幅降低了环境污染。节能降耗方面,与传统方式比较,建筑工业化生产建造阶段大幅减少了模板、外架的用量,改变了混凝土浇筑养护、钢筋加工的方式,做到了精确计量。绿色环保方面,与传统方式比较, 工业化生产阶段大幅减少80%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现场拼装不产生噪音、不产生扬尘、不产生污染物,不发生扰民问题和周边环境友好和谐相处。近年来雾霾天气的危害有增无减,根据环保研究资料揭示工业城市雾霾的7.3%12%来自建筑扬尘,非工业城市雾霾的30%~40%来自建筑扬尘, 工业化的实施将对减污去霾起到重要作用

  从企业层面的推动主要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工费越来越高,工人是流动性的,找起来也比较困难。而建筑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建筑的特性决定它要求组织较多不同专业的人员在同一现场露天工作,要长期克服严寒酷暑从事重体力劳动,劳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建设周期长。由于目前施工机械化程度较低,大量工程依然是手工操作。现场制作多、湿作业多、材料浪费多、高空作业多、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工程质量通病屡治屡犯、建设成本不断增加。建筑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方案。它以现代化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生产,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实现了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施工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大大 减少施工现场的劳动力和工作量 ,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在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筑工业化率均达到80%以上,在工厂里先进行各种建筑构配件的生产, 然后再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在厂房内组织生产可以大大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消除笨重体力劳动,改变夏日酷暑、冬天严寒的露天操作,减少自然环境(如冬季、雨季)对施工的影响。通过组织流水线生产,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快生产速度,可以节约人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控制产品精度、提高工程质量、追求品质出发,建筑工业化以工厂流水线式生产, 从源头上控制质量问题,提高建筑构配件的工业化制造水平,促进结构构件集成化、模块化生产是解决房屋建筑质量通病的有效途径。设计单位根据建筑物的需要,提出标准化部件的技术指标,由工厂组织成批生产,不断改进产品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控制产品的精度,依靠科技进步逐步提高产品质量,消除质量通病。这样不但大幅提高了建筑物质量,延长了建筑物的寿命,还大幅提升了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节约了大量的维护成本和运营成本。通过工业化工厂生产,部品构件质量得到了更好的保证。现场施工中受作业者素质、天气、设备、工艺等因素影响,混凝土振捣、养护、钢筋加工等质量波动较大,进而造成构件尺寸误差,在厘米级都基本算正常。而工厂生产中可以避免以上因素影响。工厂中混凝土的配料、搅拌、布料、振捣、养护基本都是自动化控制,部分手工作业都由熟练的产业工人完成,构件混凝土质量和尺寸精度得到大幅提高,误差将严格控制在毫米级,一般都不超过3mm。工业化生产作业者将是稳定熟练的产业工人,构件生产、现场拼装的质量将得到极大的保证;而现场作业者主要是农民工为主,流动性极高、熟练程度参差不齐,进而导致建筑质量不稳定问题。工业化生产作业者将是稳定熟练的产业工人,构件生产、现场拼装的质量将得到极大的保证;而现场作业者主要是农民工为主,流动性极高、熟练程度参差不齐,进而导致建筑质量不稳定问题。

  H+A:工业化建造方式意味着什么,将带来什么机遇与挑战?

  杨:首先 建筑工业化将成为建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打造智能、高效、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将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重点发展、重点扶持的产业。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节能环保、人口要素升级的有效融合,完全具备了四新引领、创新驱动的产业特征。因此,建筑工业化有望成为上海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稳定二产、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新生力量。

  其次 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十三五时期,上海市资源环境的底线约束更加趋紧,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建立在廉价劳动力、高消耗、高排放基础上的建筑行业,面临向绿色发展和集约化发展转变的迫切要求。建筑工业化作为一种新型建筑生产方式,带领建筑业从分散、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跨越到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工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作业环境、降低劳动力依赖、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和污染、促进建筑业绿色发展、提高建筑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度等,是建筑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陈宁(以下简称):建筑工业化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可以彻底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全面提升建筑品质,实现建筑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上海建筑业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因此,以建设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步伐,研究制订上海装配式建筑十三五发展规划,对促进上海经济结构调整、助力新型城镇化、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具有重要意义。

  顾:工业化建造方式意味着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一种革命。 我们从观念上一定要有转变时代发展需求的概念,不然就会被淘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可以大量的运用。新型建筑工业化主要体现在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BIM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国工程建设逐步向工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促使工程建设各阶段、各专业主体之间在更高层面上充分共享资源,有效地解决了设计与施工脱节、部品与建造技术脱节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工程建设的精细化、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充分体现和发挥了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点及优势。

  挑战就是很多企业不愿转型、不愿升级,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步伐,最后痛苦地被淘汰。我估计现在经济环境正在下行对施工企业是一种压力,同样这场革命也是对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的一次挑战。生产方式变化了,可能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会被淘汰。建筑师对此也很难接受,很多设计师认为建筑就需要个性,认为使用这种模式后建筑就失去个性,实际上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在国外工业化的生产在外形上是有变化,只不过生产的模板是统一的,形状是可变的。设计院不先改变模式的话施工企业是无法转变的,因为图纸是由设计院设计,之后施工单位才能配合,如果一开始就是按不同的现浇方式考虑,之后施工单位是无法实施的。

  关于工业化建造模式发展

  H+A:当前我国发展工业化建造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请比较当前国内外建筑工业化建造的发展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如何?

  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十三五期间,在技术创新、市场需求驱动下,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将出现大发展,为上海市站在更高起点推进建筑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建筑工业化实现智能升级,促进上海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 建筑行业中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智力密集型企业,可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将建筑产业链与价值链、创造链相融合,自主构建涵盖产、学、研、用的产业生态网络,使上海建筑工业化实现突破发展。发达国家的建筑工业化已实现建筑功能与建筑性能的一体化,如:建筑物功能与装配体系、建筑物采光、通风、采暖、厨卫等机电设备一体化,已达到比较成熟的程度,不是仅强调装配率而装配率。

  陈: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能源与资源不足的矛盾越发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随着建筑业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原本建立在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基础之上的传统建筑行业,正在遭遇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技术工人后继乏人的瓶颈, 建筑工业化——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快步进入发展机遇期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从住宅产业化入手,探索推进本地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1996—2000年的试点探索期。期间制定了《上海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计划》等文件,初步形成住宅产业化的工作框架。二是2001—2013年的试点推进期。通过行政监管与市场激励相结合等手段,稳步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三是2014—2015年的面上推广期。 将装配式建筑的覆盖范围扩大普及到公共建筑领域,并通过政策法规先行,着力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培育形成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积极开展相关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

  顾:国内目前作为起步阶段,与国外的差距还是很大。差距之一是我们的理解不够充分,不是简单地使用PC (Precast Concrete) 板就是工业化,另一个不是简单的装配率就是工业化,因为工业化是系统的概念。首先它是从标准上下手,政府应该从国家层面派大量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设计标准规范不能按传统的进行验收, 需要有针对工业化的验收标准规范,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都需要改变,都需要按照工业化的体系来验收,否则无法全面实行。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的建筑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施工管理、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绿色施工、节能减排等方面较为落后,满足不了新时期国家对工程建设的需要,高能耗、低产出,大大制约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行建筑工业化是破解建筑业发展瓶颈的一项重要举措。

  H+A:目前国内在发展工业化建造方式上存在哪些问题?

  杨:目前我国开展建筑工业化尚属起步阶段,离通过建筑工业化提升建筑产品质量、提高建筑产品性能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建筑工业化一体化建设的能力尚显不足,目前建筑工业化的技术体系以结构体系为主,缺乏建筑功能、结构体系、装饰装修一体化的技术体系;与建筑工业化一体化相配套的标准规范尚不完善;适应建筑工业化各环节的技术人员缺乏;适应建筑工业化的监督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陈:十二五期间,上海以住宅产业化为先导,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为推动方式,装配式建筑得到较快发展,但也存在认识不统一、资源分散、人才匮乏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工业化的深入推进。

  顾: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机构需要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现在政策都是红头文件, 只有指标是行不通,研究人员需要联合学校、设计院和产业集团三者,一起形成国家层面的工作小组,配套地出标准规范。没有标准设计人员都很盲目,资源浪费太大。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涉及多个行业和产业链条,是在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体制改革、技术创新、管理方式的转变、协调工作的加强 ,涉及建筑设计、建材、机械 ,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配合、支持,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投资,经济的支撑,绝不是建筑业企业自身能够解决的。因此, 必须分地区、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按照建筑结构、装饰装修和设备安装等专业分期分批实现建筑工业化的目标

  H+A:有什么案例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杨:已经竣工完成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是 惠南镇23号楼,这个项目从功能上来说主要是以保障性住宅为主体,但是 这个项目是上海市第一根生产流水线上建成的第一个建筑工业化项目。这个项目的最大亮点或称为特点是:建筑工业化与建筑功能、与建筑物的可持续性结合得很好,可以说是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使用功能可持续性集成的典范。这是个保障性住宅,为应对上海老龄化社会的热点问题,我们进行了一些科研研究, 建筑设计上主要表现在没有框架柱的剪力墙结构体系,对住宅使用功能的便利性;另外是大开间的房型,对住宅使用功能变化的可调性, 实现了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体的可变房型,同时卫生间的马桶排水运用同层排水技术,使可变房型,即以人的全生命周期房型成为可能。这个可变房型实际上是结合人的生命周期来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房型研究,包括两代人是一种什么房型,三代人是一种什么房型,然后到了老龄以后,是全护理还是半护理,我们都有充分的考虑。同时结合工业化,除了对房型进行研究以外,对一些比如说卫生间马桶的排水方面,也是和可变房型、工业化进行结合。为了保证质量,我们还进行了很多科研试验, 叠合剪力墙的结构体系在上海也是第一次采用,并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承担了市科委的重大课题,进行了结构体系构建的试验研究,包括抗震性能的研究等。这个项目现在已经建成,并引起了业界的很多反响,参观的人也很多,我相信随着这个房型的建成,对我们建筑工业化及住宅的可持续发展会起到一些引领性的作用,为我们保障性住宅的质量、性能和功能的发挥,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陈: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由宝业集团开发建造、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设计的 浦东新区万华城23号楼,预制率在30%左右。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较好地采用了BIM技术进行设计、施工和管理,工程建设的精细化程度较高。同时,运用工业化的内装方式,包括装配式天花体系、整体隔墙体系,基本消除了传统施工常见的质量通病,也满足了空间可变性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噪声、粉尘和固体废物等环境影响方面控制得较好。总体来说,该项目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对推动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将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顾:我们应该走出去学习一下在建筑工业化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例如德国与日本等。日本的墙板都是很轻的,工业化之后就不用砌装了,不存在砌体,很薄的墙板隔音保温效果都很好。大量的厨房和卫浴都是工业化的。整体卫浴和装修一体化,使室内装修一次到位,保证质量的同时,也大幅避免了二次改造施工、二次污染;严格把控的装修材料更加环保,为消费者带来安全和健康的环境。 在日本会有几种模数,根据自己家里的条件来选择模式。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又符合模数。我们中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模数。2015年,建设部出的一套意见标准中,对于厨房和卫浴只是提了一下需要工业化,没有标准图解。 如果国家能出一些标准图解,生产商就可以直接生产此种型号,可与互联网结合,通过一套软件可以共享。而在国内这些都是各自独立的。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两大核心问题:一是 完善产业链,整合、优化资源。住宅产业链是按照住宅建造过程的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关联关系,前后延伸并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而形成的行业价值链。完善产业链使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并使其发挥最大化的效率和效益是住宅产业化过程的目标和任务。二是 建立一套成熟适用的建筑技术体系住宅技术体系,包括以下四部分:(1)主体结构技术,例如: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高层钢组合结构技术。(2)住宅部品技术,例如:外围护部品技术、厨卫部品技术、内装部品技术。(3)设施设备系统技术,例如:水、暖、电、气、空调、燃气、电梯、智能化等技术系统。(4)建造工法与 BIM技术。

  关于未来

  H+A:工业化建造产业发展未来是怎样的?

  杨:生态环境的建设、建筑物品质的提升,给建筑工业化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筑工业化的特征是建设过程的一体化,主要是设计、制造、装配、装修一体化,更应该是基于信息技术把建设全过程联通的一体化。同时信息技术融入建筑工业化,使得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品质得以保证。建筑工业化集成技术的发展,将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为此,加大提高建设全过程各环节的建设能力;加大开发相关技术研究并形成产品,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如部品部件的研究,包括建筑饰面、建筑维护体系、连接件、结构体系、隔墙体系等。其次要大力发展EPC、建设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的运营模式要从现在的设计、施工等环节互相割裂调整为一体化的集成模式。

  陈:首先, 发展装配式建筑将成为上海建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时期,上海将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创新影响力为主线,打造智能、高效、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产业结构。核心竞争力强、绿色可持续发展、智能化水平高、辐射整合能力强、市场主体活力大的产业将成为上海重点发展、重点扶持的产业。上海建筑工业化能与信息化、节能环保、人口要素升级有效融合,完全具备了四新引领、创新驱动的产业特征。装配式建筑有望成为上海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稳定二产、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新生力量。

  其次, 装配式建筑是上海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十三五时期,上海市资源环境的底线约束更加趋紧,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建立在廉价劳动力、高消耗、高排放基础上的建筑行业,面临向绿色发展和集约化发展转变的迫切要求。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生产方式,带领建筑业从分散、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跨越到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工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作业环境、降低劳动力依赖、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和污染,促进建筑业绿色发展,提高建筑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度,是建筑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装配式建筑突破发展。十三五期间,在技术创新、市场需求驱动下,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将出现大发展,为上海市站在更高起点推进装配式建筑创造了条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建筑工业化实现智能升级,促进上海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建筑行业中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智力密集型企业,可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 将建筑产业链与价值链、创造链相融合,自主构建涵盖产、学、研、用的产业生态网络,使上海装配式建筑实现突破发展。

  顾:当前, 建筑工业化应首先从量大面广的住宅工程抓起。我国沈阳、深圳、南京、天津都相继建立了住宅工业化、产业化基地 ,这是建筑工业化的起步,通过住宅产业化带动整体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住宅工程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保障性安居工程 ,二是中等收入人群住宅 ,三是收入较高人群的小康住宅。根据不同标准在住宅的结构、装修、设备等方面的设计都是不同的。由于设计户型的多样性,构建模数的复杂性,建筑工业化在住宅工程中的设计工作难度很大。 应以先解决社会保障性住房为宜,逐步发展其他两类用房,采用标准构件,灵活组合成不同布局的住宅建筑。短期需要由政府引导,动员大家一起参与,在国家投资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展建筑工业化试点,做好技术经济分析,制定定额标准,为全面推广奠定工作基础。

  另一方面,BIM的运用是很好的。从设计院出来,图纸出来后工厂加工,在国外每个预制构建都有唯一条形码,可以对构建终生管理。可以用互联网+”的思维,一起协同工作, 把几个企业联合起来进行联合体攻关。一家企业能力有限,联合体攻关才能解决问题。例如, 上海地区远大筑工的强项就是预制构件,可以在这方面多多研究; 华建集团强项是设计,据我了解张桦院长已经在两三年前就组织团队花费很大精力来进行研究。 设计院是标准领先,可以出一些标准。 再找一些承包企业例如浙江中强,成果共享,建立开放式的平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发、共享。这样企业细化后与国家政策才能统一起来。

  H+A:请结合您的经验,给建筑工业化建造产业发展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杨:先要统筹规划,这不仅是土地资源的统筹规划,也包括项目建设的统筹规划;其次要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体系,包括对抗震方面的技术体系;其三政府要加大力度推动建设模式的转变,如EPC总承包的模式,要加强设计、施工、装修一体化的项目建设;其四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的融合,尤其是BIM技术在建筑工业化的应用;其五要加强建筑工业化的宣传力度,让广大技术人员、市民知晓并接受建筑工业化。

  陈:一、整合管理资源,形成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推进合力。严格落实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源头控制,强化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过程监管。研究通过扬尘、噪声控制等手段,倒逼传统建造方式向工业化转型。进一步完善区(县)建筑工业化推进工作的监督考核机制。

  二、技术先行,拓展装配式建筑的内涵与外延。加大装配式建筑的技术研发力度,着力完善装配式建筑结构技术体系,在推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同时,积极推广钢结构、钢混结构等体系的应用,并出台钢结构体系的预制率认定方法。加快研究出台建筑项目装配率的计算方法,推广装配式建筑机电管线、轻质内隔墙、吊顶、整体厨卫等部品部件应用。推进建筑部品和构配件的标准化研究,率先在保障房项目中推广标准户型,在政府投资的学校、医院中推广教学楼、病房等类型项目的标准化应用,带动装配式建筑标准化水平逐步提高。

  三、创新建设模式,促进全产业链深度融合。 推广以设计为龙头的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率先试点,并逐步延伸至社会投资项目。完善工程总承包招投标办法及相关指导文件,以适应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需要。推广BIM技术应用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融入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全过程,开展模拟拼装、部品部件协调检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装配式建筑设计深度及现场施工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快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依托产业联盟,加速科研及成果转化,助力建筑工业化全面发展。

  顾:国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政策主导,集中资金和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使得工厂化完全代替传统的半手工、半机械的建设模式。以日本为例,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台各项制度法规,确立工业化的建造技术体系,规范工业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成本方面,不同生产方式的基础成本、土地成本、改造宅基地成本、场地准备成本等均相同。 工业化带来的成本不同点主要集中在建筑成本和资金成本上 ,其中工期缩短带来的资金效率和人工成本的降低弥补了工业化自身增加的建筑成本。而日本人力成本较高,通过工业化生产减少了工人在现场的工作时间,促使劳务升级,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从而有效控制了工业化的成本。

  在我国,工业化成本构成与日本相似,传统建筑工程造价主要由直接费 (含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措施费)、间接费 (主要为管理费)、利润、税金等构成。整个建造周期内工业化建筑较传统现浇建筑增加的费用包括部分材料费用、构件厂中的构件生产费用、构件运输费用以及现场施工增加的费用等。

  在工业化施工的项目中,虽然在生产、运输、施工全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成本增量,但同时也带来了建筑品质和效率的提升。 工业化施工相比传统施工方式施工周期短、资金回收快、建造质量高,工厂预制能有效解决以往墙体开裂与漏水问题,保证了建成后的用户使用体验,建造方式也更为节能、低碳、环保。工业化建造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工期、保障了建筑质量、促进了节能环保、优化了劳动力配置,从整个生命周期看,也减少了后期维护成本及人力成本。但在实际项目中,工业化的成本影响因素较多,其最终成本并非某一环节主导控制的,而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应当以综合的成本观来看待工业化成本。在未来的工业化项目中应控制设计、生产、施工各个环节,合理设计、高效生产、优化施工,将工业化建设推向规模化,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工业化成本可控。

  H+A:能谈一谈您所在的企业未来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计划吗?

  顾:目前,国家住建部在全国已先后批准建立了37个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基地。北京、上海、深圳、沈阳、浙江、黑龙江、新疆等地区已经出台了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产业规划、扶持政策和地方技术标准,完善了建筑工业化体系,有效推动了产业化进程。与此同时,一大批企业也在积极开展住宅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实践,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目前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建筑工业化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最近在谢龙理事长的带领下,中国建筑协会建筑理事会收到几个企业要求关注成立工业化分会和专业委员会,我们正在做一些资源协调整合的工作,在建筑协会中将会成立建筑工业化的学术机构,共同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此项目已经在行动中。

  杨: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承担了1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工业化项目,项目涵盖了各种结构体系,各种建筑功能,承担了10多项市级以上科研课题,形成了科研、建筑创作、设计、深化设计、构件生产的建筑工业化布局。2015726日,我们成立了上海市建筑工业化技术产业联盟。作为主要的发起单位和第一届盟主单位,我相信建筑工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华建集团一定会在科技发展和设计技术以、建造技术及整个建筑工业化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

  杨雄市长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要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作为国内建筑设计行业的领军企业和上海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华建集团发挥建筑设计的龙头作用和综合型设计企业的辐射效应,协助编制了《上海市建筑行业转型发展十三五规划》、《上海市建筑工业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上海市BIM技术发展十三五规划》,承担了《上海市建筑工业化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主持编写完成《上海地区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培训教材》(初稿),对推广建筑工业化,增进设计人员建筑工业化共识起到积极作用。未来华建集团将继续发挥设计为龙头,建筑工业化EPC总承包模式的发展模式,加强培养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各环节掌控能力的人才,加速建设建筑工业化集成平台,推动上海地区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水平提升,产业链的完善和建造模式创新!

  陈:除了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以外,明年还将在绿色建筑、建筑材料监管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开展以下工作

  一、 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提高绿色建筑发展水平。促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以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六个重点开发区和五个转型发展区为单位,发挥区域规模效应,打造上海和国家级绿色生态城区。提升绿色建筑发展品质,探索在上海市推动低能耗建筑的技术路径, 鼓励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应用。不断优化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研究编制不同建筑类型的能耗定额标准。 引导绿色建筑认证逐渐从设计走向运营,搭建绿色建筑运行监管平台,研究达到一定建设规模的政府办公楼强制落实绿色运营标准。强化绿色建筑示范引领,探索建立绿色施工激励机制,宣传普及绿色施工工法,鼓励绿色施工发展。组织编制绿色建筑施工验收标准规范,突出施工现场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控制。

  二、 以绿色环保为导向,促进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建材发展研究,启动本市绿色建材发展的顶层设计研究,理顺管理机构职能。编制上海绿色建材评价标准,选取部分节能节水的重要功能性材料,试点开展绿色评价工作,探索在试点示范项目中予以推广。重点落实《上海市建设工程材料使用监督管理规定》,确保本市建材监管平稳过渡。加强建材备案流程监管,建立考核评价和投诉机制。完成建材监管信息系统一期建设,启动二期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制定《上海市建材诚信管理办法》,将涉及结构安全和功能性材料纳入诚信管理体系,及时记录生产企业、项目使用情况、历次盲样抽检结果、奖惩记录等内容,推动市场主体参与社会监督。结合建筑工业化发展和节能环保要求,梳理公布上海市禁止或者限制生产和使用的建材产品目录。

  三、 以规范化管理为手段,抓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重点强化《上海市建筑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管理暂行规定》监督执行。完善建筑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体系,编制再生产品标准、综合利用技术指南、再生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标准和应用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研究扩大再生骨料应用面,加大在砌块、石膏板、混凝土等方面的应用力度。推动建筑废弃混凝土处置企业规模化发展,将全市中小型处置企业纳入规范化管理。探索建筑废弃物规模化利用,对前滩等集中建设区域内的建筑废弃物进行统筹消纳,实现拆旧运输、处置生产、即时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减少企业暂存和运输成本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校内链接: 学校首页   管理学院 图书馆  研究生院  科技产业处
校外链接: 教育部 教育厅 建设部 建设厅 北京华银 吉林省哲学规划办 国家哲学规划办 深圳市现代营造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住房产业网 吉林省住宅产业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产业化促进中心 预制建筑网 绿色建筑节能
版权所有:吉林省城市建设发展中心 地 址: 长春工程学院宽平大路395号

累计流量: 人次